半岛体育官方APP说起尹明的故事,在京参加全国的代表、委员们都称熟悉。原来,近年来的每年3月5日“学雷锋日”,《重庆日报》都推出了关于尹明的策划报道。
今年亦是如此。3月5日、6日,本报连续两天在显著版面推出关于尹明的相关报道。本报记者对尹明助学的深情回忆报道,以及本报发起“寻找身边的尹明”活动(详见3月5日重庆日报9版《重庆日报记者话“尹明”——每一次寻找,都是一次心灵的成长》和3月6日重庆日报11版《身边的“尹明”何其多》),给在京参加全国的代表、委员们留下深刻印象,大家对此进行了积极的评价。
本报北京电 谈起尹明15年来坚持不懈资助贫困女童的义举,全国代表、大阳沟派出所所长郑尚伦既深受感动,也倍感亲切。他对记者说:“作为首批‘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’,我们大阳沟派出所愿与尹明同行,撒播更多爱的种子。”
郑尚伦说,大爱无言,大爱无疆,尹明15年来的坚持恰似春风化雨,不仅为贫困女童解了燃眉之急,更润泽了她们的心田,在孩子们心里播下了相信爱、追寻爱、传播爱的种子。“受助学生谷巧玲独立后将捐助款转给更需要的孩子,就是在发扬和传承尹明精神。”
对于本报启动“寻找身边的尹明”大型寻访活动,郑尚伦表示,活动非常有意义,必将吸引更多人加入奉献爱心的队伍。
郑尚伦说,其实大阳沟派出所多年来也涌现出不少“身边尹明”式的民警。比如家住大井巷社区的周婆婆无儿无女,生活比较困难,社区民警冯光银入户走访了解情况后常常上门看望婆婆,帮着买米面、棉衣棉鞋以及置办年货。前年周婆婆年纪大了,身体每况愈下,搬到了北碚的一家敬老院。虽然周婆婆不住在辖区了,路途也远了,但是民警们仍会时不时地去看她。“周婆婆每次见到我们民警都高兴得不得了。我们也决心要一直照顾老人到最后。”
郑尚伦表示,在尹明精神的感染下,大阳沟派出所将继续传承60余年“廉政爱民”光荣传统,让每一名民警都成为老百姓“身边的尹明”。
本报北京电 那一张张穿越十五个春秋、始终如期而至的汇款单,带给许多人深深的震撼,其中就包括在京参加全国的全国代表们。读了3月5日、6日的《重庆日报》,全国代表、重庆市垫江县桂溪镇石岭村村委会主任、天圣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、重庆长龙实业(集团)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群感触颇深。他认为尹明之所以“隐名”,就是希望用不求回报的爱来唤起人们心中的善念,“因为,这样的爱和善是永恒的。”
读了尹明的故事,许多人不禁会问,他为何不留姓名、不求回报?刘群的理解是,15年的坚持,尹明并非没有得到回报,只是回报并没有通过世俗的物质来表达。尹明的善举触动了人们心底最柔软的部分,当心灵被触动,善举就被激发出来,可能热情如火,亦可能平淡如水。“产生如此广泛的社会带动效应,怎么能说没有回报呢?尹明应该会从中得到很大的幸福感。”刘群说,善意不分大小,让个座、扶人一把等举手之劳,与大额的慈善捐款一样,都应得到社会的尊敬。
本报北京电 提到“尹明”,全国代表、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副院长李秋说,她对“尹明”的事迹很熟悉。这是因为,每年3月5日的“学雷锋日”都时逢全国,近年来李秋每年赴京参会期间,都会翻阅《重庆日报》,对“尹明”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感知。
她说,“尹明”在传播爱心过程中的“隐姓埋名”,并非无所期待,而是希望收到捐助的孩子们长大后,懂得回报社会、感恩社会,并把自己所收到的这份温暖和爱心,传递到需要它们的人心中,传递到更多人的心中。
“向雷锋同志学习,让‘雷锋精神’点亮各行各业。”李秋说,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高高在上,而是近在你我身边,触手可及。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始终应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。
在李秋给本报写下的寄语中,她表示将继续提高专业服务能力,为广大病员服务,“这是我作为医务工作者的心愿和决心。”
本报北京电 “尹明的故事太感人了,在‘学雷锋日’,愿更多的人加入助人、助学队伍,让爱心广为传递!”3月6日,全国代表、市肿瘤医院教授周琦说,尹明15年坚持助学,本已不易,不图荣誉,更是难得。
早在前年,周琦就曾寄语本报:“让爱心在人间传递,愿《重庆日报》爱心传递活动一棒一棒传下去。”昨日,周琦再次表达了这一观点。她呼吁有更多的“尹明”站出来,参与到助人为乐、学雷锋、做好事活动中,让尹明精神发挥正能量,影响更多人。
本报北京电 3月6日,本报启动的“寻找身边的尹明”大型寻访活动,得到全国代表、市作家协会冉冉的高度肯定。
“虽然我们不知道这些‘好人’的身份,但他们的确真实存在于我们身边。”冉冉认为,媒体报道的许多“活雷锋”的事迹,证明这个社会好人其实并不少,他们传递着这个时代的正能量。这些被“寻找”出来的好人来自各行各业,大多是普通老百姓,所做的也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,但这种存好心、做好事【我为师生办实事】网信中心举办Office办公软件专题培训。、当好人,不需回报不求闻达的行为,却蕴含着高尚无私的精神品质,表现出人们内心深处对的向往和认同。
“我们身边并不缺少好人,只是因为他们的行为太平凡,我们没有用心去体会、去感受、去发现而已。”冉冉说,人人心中都有无私向善的一面,对许多人而言,只是缺少适当的激发引导。媒体对好人好事的追寻报道,可以营造一种健康正面的氛围,对人心乃至整个社会风气起到引领作用。此外,不少做好事的人喜欢做无名英雄,不愿意被公众关注,我们就应当尊重他们的选择。事实上,很多人乐于助人,并不是为了获得社会的赞誉,而是为了自身人格的完善。
本报北京电 看过《重庆日报》近两天关于“尹明”的报道后,全国政协委员、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王本朝为“尹明”持之以恒帮扶他人的行为点赞。
尹明’长达15年默默无闻地不计回报、不谋名利地帮助别人,这种精神令人钦佩。”在王本朝看来,抽象的价值规范、价值理想都需要通过具体化、形象化的载体去传播和弘扬。如今“尹明”已成为帮扶他人的精神符号,积极向社会传递正能量,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下,我们都需要去发扬“尹明”精神。
王本朝说,当下某些感情淡漠、道德滑坡、诚信缺失等现象,使好人受冤屈、善良之心受伤害。这种状况,愈加昭示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,“尹明”精神正好可以影响并引领全社会的道德风气,提振人们的道德信心,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,形成好人受尊重的社会氛围。
“《重庆日报》多年来坚持对‘尹明’爱心帮扶活动追踪报道,发挥党报权威性和责任意识第29届中国(佛山)国际陶博会首日告捷,工匠家,,设立自己的捐赠平台,帮助更多的人实现捐赠愿望,为传承‘尹明’精神积极出力,这本身也是一种善举!”王本朝希望本报继续发挥党报的公信力和传播力,争取更多社会组织对尹明计划的赞助,让我们周围涌现出更多“尹明”。
本报北京电 “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,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,‘尹明’坚持十几年如一日资助困难学生,十分难能可贵。”在全国政协委员、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院长杜惠平看来,“尹明”现象绝不是孤立的,千千万万个“尹明”正在成长,有待于大家去发现。
尹明’的谐音也可是‘人民’,或许‘尹明’是想通过自己行善,号召每个人都成为‘尹明’。” 杜惠平说,虽然历经15年“尹明”是谁仍是待解之谜,但《重庆日报》以“尹明”之善举,引领号召更多的人参与到帮助他人的行动当中,这就让一个人的善举,变成了一大批爱心人士的帮扶行动。因为“尹明”,成百上千人的爱心被激发出来,正汇聚成一种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风尚。
杜惠平表示,“尹明”精神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,其实就是号召大家从小事做起、从自我做起,不一定要做轰轰烈烈的大事,见到老人去搀扶一把,看到有困难的人帮一把,这就是行善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不能只挂在嘴边,更不能搞“一阵风”,关键要融入日常生活,化为自觉行动。
“希望通过《重庆日报》‘寻找身边的尹明’大型寻访活动,挖掘出更多‘尹明’式的典范,让‘尹明’精神影响更多人。”杜惠平说。